【炭黑產業網】8 月 1 日消息,在橡膠加工的生產流程里,粘輥是一個頻繁出現的問題,它不僅會讓生產效率大打折扣,還會對產品質量造成不良影響,同時干擾設備的正常運行。這種現象的產生,通常與混煉膠的格林強度、門尼黏度過低有關,而且橡膠混煉膠中的樹脂、填料表面羥基等活躍成分與金屬表面之間形成較多弱鍵,也會導致粘輥情況發生。下面將從原因剖析和解決辦法兩個角度進行詳細闡述。
橡膠粘輥的主要原因可從多個方面來看。在材料配方上,增塑劑或軟化劑如鄰苯二甲酸酯類含量過多,會使橡膠硬度下降、粘性增加,進而容易粘附在輥筒上;酚醛樹脂、萜烯樹脂等增粘劑比例不合適,過量添加會顯著提高膠料粘性;碳酸鈣、炭黑等填料分散不均勻,會造成膠料局部粘性異常升高。加工工藝參數不合理也是重要原因,輥溫過高時,像天然橡膠加工溫度超過 120℃,橡膠分子鏈運動加劇,膠料軟化后粘性增強;輥溫過低,如丁腈橡膠在低溫下彈性降低,膠料流動性差,易在輥面形成局部應力集中點導致粘附;此外,輥筒轉速過快或輥間壓力過大,會使膠料在輥隙間停留時間過短,剪切生熱難以散發,膠料升溫引發粘輥。
據炭黑產業網了解,設備與表面狀態問題也會引發粘輥。輥筒表面存在劃痕、銹跡或磨損,會形成微觀縫隙,為橡膠粘附提供 “錨點”;輥筒未鍍鉻、硬鉻鍍層磨損或未使用聚四氟乙烯等防粘涂層,會導致表面能過高;輥筒內部冷卻水循環不暢,如流量不足、溫度過高或堵塞,無法及時帶走加工熱量,會使輥溫及膠料溫度持續上升而引發粘輥。輔助材料與操作方面,潤滑劑使用不當,如未使用、選型錯誤(油性潤滑劑不適用于極性橡膠)或涂抹不及時、不均勻;輥面殘留膠料、助劑析出物或雜質堆積形成 “粘層”;膠料停放時間過長,在停放過程中發生氧化或增塑劑等助劑向表面遷移析出,導致表面粘性增加,這些都會造成橡膠粘輥。
針對橡膠粘輥問題,可采取以下解決方法。在優化橡膠配方上,調整助劑用量,減少增塑劑用量,如將鄰苯二甲酸二辛酯用量降低 10%-20phr,或換成低遷移性、低揮發性的增塑劑;添加適量防粘劑,如 0.5-2phr 的硬脂酸、硅油、二甲基硅氧烷等,改善膠料表面爽滑性。調整填料體系,增加白炭黑等極性填料以改善分散性,或添加 1-3phr 的聚乙烯蠟等蠟類物質,降低膠料表面粘性。
精準控制加工工藝也很關鍵,在溫度管理上,要根據橡膠類型設定合適的輥溫,天然橡膠控制在 60-80℃,丁苯橡膠控制在 50-70℃,氯丁橡膠控制在 40-60℃;采用分段控溫策略,前輥溫度可略高于后輥,溫差控制在 5-10℃,有助于減少膠料包覆前輥時的粘輥傾向。優化輥筒參數,適當降低輥筒轉速,如從 20rpm 降至 15rpm,或調整輥距以減少剪切速率和生熱量。
改善設備與表面性能同樣重要,對輥筒進行重新鍍鉻,厚度達到 50-80μm,或噴涂陶瓷、聚四氟乙烯涂層,能有效降低表面能;定期研磨輥筒,確保表面光潔度,粗糙度 Ra≤0.2μm。強化冷卻系統,定期檢查并保證冷卻水流量充足,建議≥5L/min,溫度適宜,控制在 20-25℃,及時清理管道水垢。
此外,還要優化操作與輔助措施。合理選用與使用潤滑劑,非極性橡膠如天然橡膠選用礦物油或硅油類潤滑劑,極性橡膠如丁腈橡膠選用硬脂酸鋅等脂肪酸鹽類潤滑劑;采用自動噴霧裝置,定期如間隔 10-15 分鐘均勻噴涂適量潤滑劑。加強設備清潔管理,生產前用酒精、丙酮或專用清潔劑徹底擦拭輥筒,清除油污和雜質;停機時用廢膠料 “洗輥”,有效清除輥面殘留膠層。控制膠料停放條件,停放環境溫度應≤25℃,相對濕度≤60%,停放時間不超過 24 小時,防止膠料表面氧化或助劑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