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歐盟的最嚴“限塑令”在頒布三年后正式生效。禁塑法案一經實施,歐盟內所有的塑料制品,包括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在內,都將被禁止生產銷售。受到這次禁塑影響最大的當然是餐飲行業,一次性餐具、打包盒、吸管、塑料袋等方便的包裝容器都將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紙制、木制和不銹鋼制的可重復使用產品。值得注意的是,該法案認為,目前所有的可降解塑料都來自于化石燃料和生物,因此也一同納入了禁止范圍之中。對于中國企業來說,要特別注意歐盟的新措施,尤其是對從事一次性餐具等相關產品貿易的中國企業來說,要特別注意歐盟這次對此類產品進行的最大力度打擊,及時進行相關的調整。
歐盟此次落地實施的禁令已經早有先期“提醒”,早在2019年,歐盟就通過了這份頗為嚴格的限塑法案。法案明確提出,2021年7月前,包括塑料吸管、餐具、氣球桿,甚至由可分解塑料制成的包裝等在內的一次性塑料產品,要全面退出所有歐盟國家的市場,所有的塑料廠商也不再被允許生產制造相關產品,只允許現有的庫存產品進入市場,在3年之內實現完全的消化。除此之外,法案并沒有對目前暫時沒有替代產品的塑料制品網開一面,而是提出了進一步的限制措施:法案要求這些塑料產品的生產廠家和消費者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對造成的污染問題和垃圾管理問題負責到底,并在2025年至少減少25%的使用率。
歐盟推出“最嚴限塑令”也是被現實所迫,根據相關的數據統計結果,歐盟平均每年制造的塑料垃圾大概會達到2600萬噸,但其中只有30%的部分被再生利用,剩下的絕大部分都通過焚燒或填埋的方式“野蠻”處理。處理后產生的塑料顆粒污染了土壤、河流甚至海洋,嚴重破壞了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
雖然轟轟烈烈的“最嚴禁塑令”已經在歐盟范圍內正式生效,但是歐盟各國似乎出現了兩級分化的態勢,部分國家積極響應禁令,主動禁止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還有一些國家則并不積極,對于法案的執行有些遲疑。根據媒體的統計,27個歐盟成員國中,只有八個國家積極響應了禁塑令,其中又以拉脫維亞、希臘和法國最具代表性——這三個國家在實施日期開始之前,就開始著手推行相關政策,甚至已經開始提前執行禁塑標準,“先人一步”地達到了歐盟的所有要求。另外,比利時、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國家也同樣積極,在法案生效后開始執行相應措施。歐盟委員會針對成員國的亂象也發聲表態,聲稱它們已經敦促各成員國積極響應,同時還在與各成員國積極溝通,并試圖展開合作,確保將歐洲禁塑令轉化成每個成員國的法律。
根據法國媒體的報道,巴黎在禁塑上一直十分上心,在歐盟最嚴禁塑令落地后,巴黎也計劃循序漸進、全面落實。該國計劃于今年年底,首先在巴黎的20家超市和250家餐館實現“全面無塑料餐盒”,隨后逐步推廣,2026年之前在全巴黎實現一次性塑料餐盒的全面淘汰。Kebab烤肉一直是巴黎最負盛名的烤肉餐飲店,幾乎每年都能賣出3.5億份美味的烤肉套餐。在許多巴黎市民的印象里,金黃的烤肉、新鮮的沙拉、紅彤彤的番茄片、熱乎乎的炸薯條以及淡黃色的塑料餐盒,都是Kebab烤肉不可磨滅的標志。在巴黎的第一批禁塑令實施范圍中,Kebab烤肉也榜上有名。為了積極配合禁塑令,Kebab烤肉已經放棄了標志性的黃色塑料餐盒,轉而通過其他餐盒盛裝烤肉和菜品,實現“生態轉型”。
相比于法國的提前響應,比利時雖然做得不如法國及時,但是也緊緊跟隨了歐盟最嚴禁塑令的要求。當地媒體就觀察到,在布魯塞爾的一家冰激凌小店里,以往非常常見的小塑料勺已經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木質小勺。店主在面對采訪時坦言,為了響應禁塑令,他們已經取消了一次性塑料小勺的供應,轉而訂購了木質小勺作為替代品。店主說,從前店里每天都要使用上百個小塑料勺,但是吃完冰激凌后,這些勺子就失去了價值,因此就被隨意丟棄了。這樣的行為的確非常不環保,因此他支持放棄塑料勺的規定。
除此之外,當地媒體也發現在超市里,塑料制成的產品也難覓蹤影。以往琳瑯滿目的一次性餐具、帶塑料棒的棉簽和塑料氣球棒已經不見了蹤跡,取而代之的是許多紙質的替代產品。超市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往由于夏季聚會活動豐富,塑料餐具十分暢銷;在這些產品下架后,紙質的、不銹鋼制的替代產品同樣受到了人們的歡迎,銷量十分可觀。
以往,歐盟市場上的許多塑料產品都來自于中國,特別是一次性塑料餐具。在最嚴限塑令落地實施后,中國企業一定要及時調整經營思路,摸索出出口貿易的新“拳頭產品”,減小限塑令的沖擊。此外,我國國內目前也開始重視塑料污染問題,多地也積極開展限塑的活動和倡議,發改委還禁止了超薄地膜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