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產業網據中橡協信息會展部消息:
1.ERJ:橡膠行業正逐漸恢復為買方市場
歐洲橡膠雜志(ERJ)近日表示,在經歷了近一年的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和疫情導致的的供應緊張之后,橡膠行業市場正在逐漸恢復正常。
一位匿名專家告訴ERJ,原材料價格處于平穩狀態,可能是因為擔心市場動蕩導致經濟衰退。此外,原材料買方開始意識到,他們需要走出“過度競爭”,否則就會被困于高昂的價格之下。另一個幫助市場回歸平穩的因素是原材料供應的改善,使得消費者的采購有選擇性,市場正逐漸恢復為買方市場。
2.頂級手套季度凈利暴跌99.2%
頂級手套日前發表聲明,截至2022年5月31日,公司的季度凈利潤從去年同期的20.4億令吉暴跌99.2%(同比,下同)至1529萬令吉;收入從41.6億令吉下降64.8%至14.6億令吉。
頂級手套表示,由于全球通貨膨脹和歐洲緊張局勢推高了原油價格,使得生產成本上升,多種不利因素共同作用造成公司財報表現疲軟。此外,天然氣和電力價格上漲以及5月1日生效的最低工資標準也對公司凈利產生了負面影響。不斷攀升的成本嚴重壓縮了利潤,在目前供過于求的情況下,公司無法完全轉嫁成本。
3.2022年一季度美國輪胎進口數據分析
盡管美國最新的輪胎行業需求預測顯示,與 2021 年相比,今年的售后市場需求僅略有增長,但美國的輪胎進口量在 2022 年前三個月繼續保持增長勢頭。美國商務部的最新數據顯示,第一季度乘用輪胎進口量在六個亞洲國家的兩位數增長的帶動下,比 2021 年同期增長了 13.1%,達到 4040 萬條。其中泰國、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亞這三個國家占該類別進口的近一半。來自日本的進口量增長了 40.5%,收復了在新冠疫情期間損失的部分江山。
根據美國輪胎制造商協會 (USTMA) 的最新預測,今年乘用輪胎的整體替換市場預計將僅增長 0.9%,達到 2.268 億條。輕型卡車輪胎類別的進口顯示出明顯轉向亞洲供應,泰國、越南和菲律賓的出貨量分別增長 35.8%、35.6% 和 42%。
4.普利司通推出全新的輪胎自密封技術
6月15日,普利司通美洲公司宣布,和陶氏化學已合作開發 B-SEALS,這是一種首創的可回收的硅基輪胎密封劑技術。該技術擴展到移動解決方案,將在美國底特律6 月 21 日至 23 日舉行的 2022 年有機硅博覽會上推出,代表了兩家公司4年多的聯合研發成果。
5. 新產品:芬納新型耐高溫輸送帶
芬納?鄧祿普輸送帶公司推出了一種新型耐高溫輸送帶OptimaHeat Xtreme,該輸送帶將單層織物與新型“高性能橡膠混煉膠”結合在一起,可用于極端環境。芬納表示,該輸送帶可以廣泛應用,包括從窯中輸送熱熟料;水泥廠淬火過程中產生的煅燒焦炭或鋼鐵生產廠的熱鑄砂。
6. 印度輪胎年出口額創歷史新高
根據印度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在 2021-22 財年,印度的輪胎出口猛增 50%,達到2117.8 億美元(27 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而2020-21 財年,出口額剛剛超過1400 億盧比。在過去兩年中,印度的輪胎出口量增長了 70%。

7. 米其林攜手德企,布局新領域
近日,米其林與佛吉亞(Faurecia)組建的合資公司森碧歐(Symbio)宣布,與汽車工業領域供應商德國舍弗勒(Schaeffler)集團達成協議:共同創立合資企業Innoplate,雙方各占股50%,生產作為氫燃料電池重要組件的燃料電池雙極板(BPP),助力全球可持續交通出行和能源解決方案。
8. 韓泰輪胎在美國的最新民意調研
韓泰輪胎一項新的研究調查了當前經濟環境的壓力對美國人日常駕駛的影響。最新調查發現:車輛和輪胎的采購主要由下面兩種因素影響。
1.油價上漲:絕大多數人(78%)表示,油價上漲正在影響日常駕駛。超過一半(54%)的美國人表示,在過去的30天里,他們開車的次數減少了。
2.車輛采購供應鏈:供應鏈壓力也繼續影響著美國人的汽車決策。超過三分之一(35%)的人表示,由于供應鏈問題,他們正試圖延長現有車輛的使用壽命。此外,22%的人正在考慮推遲購買新車。
9.行業龍頭在歐洲建石墨烯納米管新廠
日本大金投資石墨烯納米管供應商OCSiAl,并在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附近新建一座石墨烯納米管合成工廠,以降低供應鏈成本,改善歐盟以外的出口。OCSiAl在6月14日的一份聲明中表示,這座年產4萬噸的工廠將于2023年上半年投產,并將采用該公司的專利生產技術。
10. 大眾、奔馳等汽車巨頭宣布支持 未來這種輪胎最受歡迎!
6月8日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召開的會議,表決通過了一項歐盟委員會提案,從 2035 年開始在歐盟境內停止銷售新的燃油車,該禁售令包括混合動力汽車。該禁令將加速該地區向電動汽車的過渡。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重要零部件,輪胎行業正迎來新能源車胎這一新的龐大配套市場,近幾年賽輪集團、德國馬牌、玲瓏輪胎、佳通輪胎、錦湖輪胎、瑪吉斯、中策橡膠等頭部輪胎企業紛紛加大新能源領域的戰略投入。